2021-10-13 23:04:36
来源: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
位于故宫内的明清“御药房”,由宋金元御药院改称而来。御药院在金代属宣徽院,元代改隶太医院。据《明史》,明代御药房设立于洪武六年(1373年),为内府所属机构,“职掌御用药饵,与太医院官相表里”。清代御药房设立于顺治十年(1653年),初属太医院,康熙三十年(1691年)后归内务府管理,其职责为“掌详慎供用药料,和合丸散之事”。雍正七年(1729年)奏准铸给图记。
清代御药房的所在,应是位于乾清宫日精门的南配殿,《国朝宫史》记载:“(乾清宫)其南东出者为日精门,门之南为御药房,圣祖仁皇帝御书匾曰药房,曰寿世”。因其位于内廷,又称内药房,而外药房则位于东华门南三所左东的御药库。外药房主要为储备生药、修合成药之所。后宫内还设有“寿药房”,一般在后妃居住的宫所边侧设立。宣统年间,乾清宫御药房与永和宫寿药房“并为一事改组上药房,派院使赵文魁综理一切”,上药房设置在瑾妃居住的永和宫。1924年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后,《故宫物品点查报告》中大部分药品记录在坤宁宫寿药房,此外永和宫也发现多种中成药遗存。
晚清随着同仁堂为代表的京师药行兴起,“御药房”修合成药等功能逐渐被取代。故宫药房作为北京独特的历史医药空间,为我们留下了以中医中药为媒介群体融合共生的文化记忆。
(“北京“御药房”调查与研究”项目)